比特币上涨真相:仅6%未被开采,供应硬顶如何改变行情

·

上周比特币首次突破十万美元后,全网都在追问:「还能涨多高?」。答案可能就藏在那条无人能动的代码里——总量2100万枚、每四年减半、116年后绝产。
本文将带你拆解「供应稀缺」背后的逻辑、评估增长潜能、并提出投资策略,让你用一套方法从容应对下一次过山车。

1. 只看数据:还剩多少比特币可以挖?

截至最新区块高度,已挖出 1,974.2 万枚,约占总量的 94.2%
5.8%(约125.8万枚)仍在奖励阶段,将持续递减至2140年。
1,500亿美元等值的150万枚被认为永久丢失——私钥无迹可寻。
• 中本聪钱包内约 100万枚处于“冷冻”状态,从未移动。

👉 查看实时剩余可挖数量,抢先测算矿工收益曲线。


2. 供应锁定机制为何几乎不可能更改?

2.1 硬顶的逻辑起点

中本聪在白皮书中写道:

“避免集中发行的任何通胀风险,比特币总供应量被永久锁定在2100万枚。”

该规则写死在客户端代码中,任何修改都必须让全网节点、矿工、交易所与开发者达成共识。
经济激励不一致:提高上限=稀释现有持币人利益,遭社区强烈反对。
治理成本高:硬分叉需说服全球数万台矿机和数千万用户——历史上成功难度堪比重新发明比特币。

因此,业界主流观点一致:调整上限的概率趋近于零

2.2 减半拉动稀缺

每210,000个区块(约四年),区块奖励减半一次:

日期区块奖励当时币价(大略)行业关键词
2012-1125→12.5 BTC$12首次减半行情
2016-0712.5→6.25 BTC$650ICO潮
2020-056.25→3.125 BTC$8,800DeFi Summer
2024-043.125→1.5625 BTC$64,000ETF获批

减半叠加需求放量,是每次长周期高点的核心“燃料”。


3. 持有结构:谁在握有最后的6%?

River 最新统计显示:
个人投资者:约1470万枚,占最终上限 70%。短期一旦恐慌出货,抛压巨大。
上市公司/ETF:目前持有 7%,份额还在稳步上升。
预估链上丢失12%–15%,进一步减少市场流通量。

⚠️ 留意「巨鲸警报」:持币1000枚以上地址平时仅占活跃地址1%,却左右60%以上成交额


4. 机构拥抱:主流的黄金时代

4.1 企业囤币案例

4.2 ETF化浪潮

美国十只现货 ETF 自2024年1月上线,短短11个月规模突破 400亿美元
• 传统退休账户、共同基金首次可通过券商直接配置比特币。
• ETF 申购/赎回的二次流通使杠杆率降低,波动区间收窄,却不改稀缺带来的长期估值抬升。

👉 无需链上钱包,一键体验低成本比特币买入


5. FAQ:关于“最后6%”的疑惑一次说清

Q1:2140 年结束前,比特币价格会涨到多高?
A:价格上限无数学模型能准确推演,但供应利率(存量/新增)已由2020年的50倍升至2025年的120倍,市值若对应黄金(≈14万亿美元),单枚可达 70~100万美元。别忘了——高波动始终伴随每一场财富重估。

Q2:会不会出现“算法升级”翻桌子上限?
A:节点运行的是开源代码,任何改动需全网 95% 以上算力支持。过往BCH、BSV等分叉均无法撼动比特币主网,海量的沉没成本让修改硬顶在政治上不可行

Q3:矿机断电那一刻,谁还维护网络安全?
A:区块奖励结束后,矿工收入将完全来自交易手续费。历史数据表明手续费占矿工收入比重正持续放大;预计到2140年链上结算需求+Layer2繁荣,足以覆盖全球算力成本。

Q4:我该如何低成本囤积“最后的6%”?
A:
① 使用指数化工具:定投ETF或指数合约平滑成本;
② 留意减半前后6个月的剧烈回撤,配合链上活跃度择时补仓;
③ 高频交易者可借期权做对冲,压低β风险。

Q5:比特币丢失量会不会超预期?“流通市值”其实更小?
A:链上分析师使用“休眠地址模型”追踪7年以上未移动币,估算已永久 180–250万枚;换句话说,流通量可能只剩 1,750万枚出头,进一步放大稀缺性。

Q6:普通人单笔最好投入多少?
A:通用做法:


6. 总结与展望

2100 万枚的供应硬顶,像一道不可逾越的“时间锁”。
剩余 6% 正在被世界各大机构、矿工与个人以秒为单位“争食”。回顾过去三次减半,每一次 产量骤降 + 市场FOMO 的组合都预示着下一轮史诗级价格重构。
下一次减半(2028)距离我们只有 1,175天,计划应当提前:
投资者——继续执行“定投+避险双策略”,关注链上巨鲸与宏观利率变化;
矿工——更新高能效设备,锁定低价电力与融资工具,以对冲奖励减半的冲击;
监管部门——区域合规牌照、ETF类产品、托管服务将成为行业的新护城河。

当最后一枚比特币被挖出,真正流通的可能不足80%,稀缺与需求间的博弈将彻底告别“高波动”时代,进入金融体系的核心坐标。
做好准备,终点也许比你想象得更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