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越來越多投資部落客將 Bitcoin 納入資產配置的一環,我也因此重拾對「加密貨幣挖礦」的好奇。這篇實測報告用淺白語言拆解 GPU、CPU 挖礦流程,並分享我個人如何以家庭電腦試挖 Monero 的真實收益與踩坑經驗,供你評估是否要把挖礦當作資產配置的 2%–5% 點綴。
為什麼我會想試玩加密貨幣挖礦?
把時間倒回三年前,主流部落客多半集中討論「買幣 vs 買礦機」,但隨著 YouTube、Twitter 大量分享短期獲利截圖,「回家開電腦就印鈔票」的想像再次浮現在腦海。雖然心動,我仍先用「零成本虧損」的心態——拿現成的老筆電做第一步實驗。下文所有數據均來自本人 2024 年 3 月測試結果,僅供參考。
挖礦類型一次看懂:CPU、GPU、FPGA、ASIC 誰適合你?
| 類型 | 常見幣種 | 入門門檻 | 回本期 | 備註 | 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CPU | XMR | 低(任何電腦) | 較慢 | 噪聲低、耗電小 | 
| GPU | BTC/ETH | 中(要有獨顯) | 視市場而定 | 缺卡年代黃牛加價 | 
| FPGA/ASIC | BTC | 高 | 風險大 | 專機專用,入門不建議 | 
考慮到「口袋不夠深」、「現貨顯卡稀缺」兩大現實,我選擇剩下 CPU 挖礦——也就是 Monero 作為實測主角。
GPU 挖礦:白天跑圖、晚上挖礦,注資多久回本?
我跑 Nicehash 帳本算了兩張顯卡:
- NVIDIA RTX 3070  
日淨利 ≈ US$5.31
月淨利 ≈ US$159.3(≈ HK$1,234)
市價 HK$7,000 → 理論回本期 5.7 個月 - NVIDIA RTX 2070  
日淨利 ≈ US$3.75
市價 HK$5,000 → 理論回本期也落在近 6 個月 
不過前提是顯卡買得到、且電價為零。現實是線上平台普遍「一卡難求」,就算搶到也多半加價 30% 以上。這讓我把目光轉回 CPU 挖礦作為第一步。
CPU 挖礦實測:老筆電 24×7 跑 Monero 賺多少?
Monero(門羅幣,XMR)強調抗 ASIC 與隱私性,官方推薦用 CPU 公平競爭。以下是 24 小時實戰流程:
Step 1 下載 Monero 錢包
- 官網 
getmonero.org/downloads選對應系統。 - 安裝後「Receive」頁面複製 95 字元的錢包地址。
 
Step 2 配置 xmrig
- GitHub 搜尋 
xmrig/xmrig/releases下載壓縮檔(Chrome 可能報毒,換 Firefox 下載即可)。 打開瀏覽器訪問
xmrig.com/wizard,三步完成設定:- Pool:supportxmr
 - Monero 地址:貼上剛剛的錢包 address
 - 抽稅比例:官方預設 5%,可自行改為最低 1%
 
此時會取得一份 config.json,放到 xmrig-6.xx 資料夾覆蓋原檔,點擊 start.cmd 就開始挖礦。
Step 3 真實算力與收益
我的基準設備:Lenovo IdeaPad 2018 版、4C8T i7-8550U、記憶體 16 GB;Hashrate 約 700 H/s。
Cryptocompare 試算結果(電價 = 0)
每日收益:US$0.073  
每月收益:US$2.19(≈ HK$17)加上「全速風扇」的噪音與可能的電費(每度 HK$0.9),老實說是「小小附加收入」,卻成了我深入區塊鏈的敲門磚。
Step 4 查詢餘額
把錢包地址貼進「supportxmr.com」輸入框,就能在網頁即時查看待結算餘額。Monero 每 0.5 XMR 自動出金,約需 7–10 天可達門檻。
常見問題快問快答(FAQ)
Q1:我的舊筆電 CPU 也能挖嗎?  
A:只要還能跑得動瀏覽器就能試 xmrig,ASIC 抗性高、不挑硬體。但收益與 CPU 核心數、L3 快取大小成正比,建議至少四核心八線程。
Q2:挖礦會不會燒壞電腦?  
A:長時間全速運轉的確會加速風扇耗損與 CPU 老化。可透過 --max-cpu-usage=50 參數限制 50% 使用率,降低溫度。
Q3:已經有 GPU,要同時開 CPU 挖掘 XMR 嗎?  
A:可以,xmrig 不會與 Nicehash、T-Rex 等 GPU 挖礦程式衝突。反而可以雙管齊下,把 CPU/GPU 閒置算力吃滿。
Q4:聽說很多網站號稱「雲挖礦」月付收款,靠譜嗎?  
A:多數是資金盤包裝,如果真穩賺何必對外募資?👉 想避開黑心雲挖礦騙局,記得先看這三個風險指標
Q5:挖到的 Monero 怎麼提領變現?  
A:可將 XMR 轉到交易平台後換成 USDT,再轉法幣出金。記得留意平台 KYC 與提幣手續費。
Q6:挖礦所得需要報稅嗎?  
A:依居住國稅務規定。香港目前無資本利得稅,但若被視為營業收入,仍需報稅;台灣則屬「財產交易所得」。
挖礦風險還有哪些?新手最容易踩的五顆雷
- 牛市追高買卡  
行情尾聲才進場,顯卡價格「溢價 + 電費」雙重侵蝕利潤。歷史回溯:2018 年熊市顯卡二手跌價 50%。 - 電費計算錯估  
很多人把「歸零電費假設」拿來做模型,結果實際帳單一出才驚呆。用電瓦計實測功耗再乘上 24 h×30 d,就能估算真實成本。 - 軟體白送算力  
篡改的挖礦程式可能暗藏抽水程式(Dev Fee)。永遠從官方 GitHub Repo 下載原始碼並執行 SHA256 校驗。 - 礦池跑路  
小眾礦池 5% 以上抽水或突發斷線、少付挖礦收益。建議選歷史悠久、算力佔比 >10% 的大礦池。 - 網路釣魚全盤皆輸  
Google 廣告搜尋「xmrig download」第一條卻是惡意連結。務必透過官方域名進入,瀏覽器書籤留存。 
挖礦能否取代買幣?我對資產配置的最終答案
我把資產配置流程想成兩條平行思考:
信念強度:暴跌 30% 是否願意「再平衡」加碼?
- 如果我對 BTC 有能力抄底的決心,小額 2–5% 的持倉比例可接受。
 - 反之,如果像我一樣「信心脆弱」,則寧願 0% 裸露也不被動加碼。
 
- 操作複雜度:  
挖礦機器你要「24 h 維運」、「降溫」、「故障排查」。比起直接持有 ETF,多出的是維繫成本。 
綜合兩點,我選擇 先體驗挖礦當興趣、長線仍以 ETF/債券為主。至於會不會把 5% 加密貨幣納入資產配置?留給市場驗證信念再說。
懶人包結語:給想入坑的新手三句話
- 零設備成本就先 CPU 挖 XMR,熟悉池子與錢包流程。
 - 想放大收益再上二手顯卡 GPU 挖 BTC/ETH,但務必看電費跟熊市風險。
 - 不要把挖礦收益當救贖——👉 價格掉頭的時候你還敢再買一次嗎?
 
期待這份 1000 字攻略能成為你踏入數位金礦的第一步,願我們都能在風起雲湧的幣圈,留下各自的理性足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