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经济急剧加速的当下,有机增长被视为企业估值的头号驱动因子。沃顿商学院教授 George Day 与管理学者 Gregory P. Shea 经过六年追踪 182 位顶尖企业创新者的数据后断言:
“如果我们把企业简单分为‘高增长企业’与‘掉队者’,唯一区别标志就是对创新人才的吸引、培养与留用。”
本篇文章将系统拆解其核心观点,并给出 CEO 可直接实施的落地指南。
01 创新人才为何如此稀缺
有机增长=利用企业自身资源实现可持续扩张。在资本市场,公司股价仅由两大变量牵动:当下利润与未来成长性。
而谈到未来成长性,创新几乎等同于预期收益。Day 发现,与其追问“公司该用什么高阶战略模型”,更尖锐的问题是:
“你是否拥有足够的 创新人才 持续产出新点子、新业务?”
- 创新人才画像:不仅指技术高手,更涵盖产品经理、商业化负责人、内部创业教练。
- 十倍定律:在企业软件领域,顶尖人才的单兵产出可达普通开发者 10 倍,同样的倍数同样适用于创新项目。
👉 下一个颠覆市场的创新团队,也许就藏在你公司现有的高潜力人才里。
02 成长型叙事 vs. 成长否决型叙事
研究显示,企业文化中最易忽视的关键是“叙事”。叙事(Narrative) 决定了以下三件事:
| — | 成长型叙事 | 成长否决型叙事 |
|---|---|---|
| 公开话题 | “失败的初衷若正确,仍是学习资产” | “现有 KPI 已让我们喘不上气” |
| 资源表达 | “预算可快速失败、快速重来” | “不要给我加任何新事,只让增长” |
| 对待员工 | “先把机会押注给最优秀的大脑” | “先把活派给最便宜的工时” |
语言即行为的前传。员工会以领导层真实说的话,反向验证公司的投资方向。如果叙事错位,再强的人才也会撤离。
03 工作系统模型:把承诺写进“机制”
Shea 提出的“工作系统模型”包含 8 大杠杆:
- 组织结构:扁平或网状更易让跨领域人才碰撞火花。
- 信息流通:失败复盘是否被系统存档、快速共享?
- 决策权限:项目 seed funding 是否写进制度?
- 激励体系:创新奖额度是否和绩效 KPI 同等权重?
- 人才标准:招聘面试是否有“好奇心”及“构建新业务”指标?
- 资源池:能否像信用卡授信一样,让团队随借随用的公共预算?
- 物理/虚拟空间:是否保留“临时项目游击区”?
- 衡量方式:用实验里程碑而非仅看季度收入。
Shea 强调:“当机制缺位,口号下一秒即失信。”
04 如何甄别并激活内部隐藏的增长引擎
Day 的实践步骤:
- 在一次创新领导峰会上,让参会者票选 “本司最被低估却带来最大增量的 10 位同事”。
- 对入选者进行 30 分钟深访:“你最骄傲的一次成功+最大的一次失望”。
- 提炼 3–5 项“宝贵失败复盘表格”在全公司广播;
- 给予这些高潜人才 种子预算+可见舞台,并在公开季会上讲 ROI。
某 SaaS 公司采用此流程,仅用 9 个月便孵化出两条新增长曲线;而这两条曲线原被认为“只是在内部 Slack 群聊聊的小点子”。
05 外部挖角 vs. 内生化:谁是更优解?
- 高增长企业 80% 的时间 用在“内部寻宝”,20% 用于精准挖角。
- 掉队企业恰恰相反:因内部无培养体系,只能溢价去外部抢人,却留不住。
做法对比:
【失败做法】
CEO:我们需要颠覆业务!HR:预算 30% 用于高薪猎头。
→ 新 CTO 入职 6 个月因缺乏内部支持而离职,猎头费打水漂。
【高效做法】
CEO:先把现有人才做一次“内部退路”访谈,再筛 5 名“隐形冠军”做项目孵化,猎头预算留给 1 名外部冠军教练加入。
→ 12 个月内新增收入 2100 万美元。高频问答 FAQ
Q1:创新人才看起来都很“难管理”,会不会破坏日常效率?
A:不鼓励破坏,但需给出“可快速失败”的沙盒。把 10% 人力与 15% 预算放进球盒,既保住了主业,又开辟了第二曲线。
Q2:传统制造行业,真能找到具备数字创新潜质的人才吗?
A:先把“概念思维、客户导向、商业叙事”三项作为临时晋升答辩指标,90 后工程师中 30% 带着真实早期项目浮出水面。
Q3:失败成本太高怎么办?
A:设定“可承受亏损线”,超出即紧急止损;但只要当期产品仍然盈利,就继续注入 下一轮种子轮。可控风险是创新投资的一部分。
Q4:评估标准如何与薪酬挂钩?
A:用“阶段里程碑得分”取代单纯销售额。例如,若第一验证点(POC)按时通过,创新团队可在季度奖金池中额外拿到 30% 加权。
Q5:如何打消投资人担心创新项目稀释利润?
A:设立独立 P&L,公开三年 IRR 预测;同时确保 <7% 的企业资源占用,给资本“安全垫”。
Q6:非盈利机构也能复制这种人才战略吗?
A:费城动物园将“门票收入”与“教育创新收入”拆表,营收多元化为 7:3,CEO 奖金与创新收入挂钩后,两年内新增 12 条动物互动产品线,参观量上涨 18%。
06 巨头与初创,都绕不开的三条守则
- CEO 亲自下场当“创新猎头队长”
每周至少两小时的 1:1 面谈,维护“潜力人才地图”。 - 建立可循环的 seed fund 池
硅谷顶级企业通过内部风投模式,人均申请额度 2 万美元,半年清算一次 ROI。 - 把“快速失败”设计为仪式
每周五 4 点半“失败快闪”全员 5 分钟 Lightning Talk,首位演讲者可获“最具启发价值”奖。
👉 即刻下载一份《内部创新 seed fund 申请模板》,让好点子不再停留在 PPT 里。
07 结束语:在危机之前,提前备好燃料
高增长企业与掉队者的分水岭,从来不是技术本身,而是“人如何被组织化”。 当 CEO 花了足够多时间关注如何通过机制让创新人才留下来,组织的代际红利便在悄然发生。与其等待下一波行业周期红利,不如从今天开始把“创新人才战略”写进董事会纪要的下一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