订单簿、交易指令、市场深度、流动性指标、撮合机制、实时报价、量价分析——本文用生活化语言把这几个高频关键词一次讲透。
订单簿到底长什么样子?
把它想象成一块实时播出的电子公示板:左侧是买家排的队,写着“愿意按多少价格收”,右侧是卖家排的队,写着“打算按多少价格出”。
每出现新买单或新卖单,公示板就自动按价格由优到差、再按时间先后重新排序,这就是所谓“价优优先、时间优先”的价格-时间优先规则。
在这个过程中,当一张买单的最高价恰好 ≥ 一张卖单的最低价时,系统立刻撮合成交,并从板子里把这张单子划掉,其余单子继续排队等待下一次匹配。整个板子因成交而不断抖动,于是形成了我们看盘的“跳动”行情。
订单簿能告诉我们什么?
- 市场深度:板子越长,价格梯度价位之间挂单越多,意味着在哪个价位都有人能接盘,流动性充沛。
- 情绪温差:只要观察一秒内突然增加的 10 手买单,就能感知资金是急吼吼地“买买买”,还是淡定地等更低价格。
- 隐形支撑/阻力:如果某价位巨额挂单扎堆,实际就是交易者心目中的“心理关口”。
👉 想直观感受挂单密度?3 秒抠图看懂深度图,秒判涨跌空间!
一张极简示意图
买盘 价格(¥) 卖盘
1000 1.10 ← 最高价 1.12 → 2000
500 1.09 1500
1500 1.08 800
900 1.07 1200- 当前最佳买价 1.10 元,最佳卖价 1.12 元。
- 中间报价 1.11 元即为最新成交价。
- 价差 (1.12-1.10)=0.02 元,越窄越利于高频套利。
订单类型:拿哪张“船票”先上船?
| 类型 | 关键词 | 说明要点 |
|---|---|---|
| 市价单 | 立即成交 | 不管多少钱,先买到/卖掉再说,速度优先,价格滑点大。 |
| 限价单 | 价格我定 | 买不能超过限价,卖不得低于限价,可能等不到成交。 |
| 止损单 | 防亏/锁盈 | 触发价到达时自动转成市价单,帮你止损或止盈。 |
| 冰山单/FOK | 隐蔽或全否 | 对深度隐藏大单,或一次性“全成或不成”。 |
生活类比
如坐火车:
- 市价单=“卧铺没了我站着也要上”,先上车再说。
- 限价单=“不是 380 元以下不买,贵一块免谈”。
- 止损单=“如果价格跌到 300 元以下,赶紧给我抛售”。
如何“肉眼”读订单簿数据?
1. 观察价差与深度
- 窄价差+高深度:热门股、主流币,拉锯战激烈,进出自如。
- 宽价差+低深度:冷门标的,轻轻一卖就破发,回撤上天。
2. 识别“墙”与“陷阱”
- 买单墙:10000 手买盘压在某价,好似一堵墙,价格“托底”信号;也可能是“假墙”,下一秒突然撤单——俗称“幽灵订单”。
- 卖单墙:同理判断。
- 发现大额挂单几秒即消失,就可能遇到“欺骗”(spoofing)。
3. 追踪订单流动
- 增量角度看:1 分钟内买盘总量骤增 > 卖盘 2×,短线多头行情概率高。
- 曲面转平:原本高低价差大,后来买盘逐渐抬价,价差被“熨平”,可视为主力正准备突破。
场景案例:从挂单里看穿多空博弈
背景:A 股 X 公司将在盘后公布年报,盘中出现以下订单簿异动:
| 时间段 | 价位 9.80 | 价位 9.85 | 价位 9.90 |
|---|---|---|---|
| 14:00 | 500手 | 300手 | 1200手 |
| 14:15 | 2400手↑ | 300手 | 1200手↓ 0 |
| 14:30 | 2100手↓ | 700手↑ | 2000手↑ |
解读:
- 14:15 9.80 买单突然堆高,疑似机构提前埋伏。
- 14:30 9.90 新增2000手卖单对冲,说明浮盈盘借助利好兑现。
结论:消息面多空交织,但主力还在下方托底,可短线跟多,设止损位 9.70。
FAQ:订单簿高频疑问一次说清
问1:订单簿数据是否对所有人实时同步?
答:在主流交易所与券商系统的撮合引擎中,普通散户与机构比毫秒级延迟差距微小;真正拉开距离的是“更快的硬件与专线”,但个人核对行情不会有显著误差。
问2:深度图只能看最佳5档吗?
答:行情软件给出的仅仅是快照。专业终端(Level-2)可提供“10档、20档、全市场深度”,方便估算大单冲击。
问3:挂单一夜未撤会被收手续费吗?
答:大多数交易所对挂单进入不收费,成交后才收;少数平台对全天未撤单额外收取挂单费,请查看具体规则。
问4:自选盘外交易(OTC)有订单簿吗?
答:OTC 通常是双边协商,没有公开订单簿;如果需要流动性透明,可转向集中撮合的交易平台。
问5:做日内只看订单簿够不够?
答:不够。订单簿给出“谁在排队”,但还得结合K线、宏观新闻、资金流向综合判断。盲目高频容易被假墙诱杀。
一句话总结
订单簿就是金融市场的“实时人物关系图”。
只要掌握深度、价差、挂单变化节奏,再搭配止损限价单,新手也能像老鸟一样读懂“市场的弹幕”。